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的核心和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硯山縣實施脫貧攻堅以來,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工作的重點抓手,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產業富民”的工作思路,不斷發展壯大以蔬菜、辣椒、香菇等為主的高原特色種植業,以核桃、軟籽石榴、紅蜜桃、花椒等為主的經濟林果業,以生豬、肉牛、黑山羊等為主的畜牧業,為全縣貧困戶打造了多元化的“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產業脫貧之路。
高原特色種植業撐起貧困群眾脫貧“新希望”
在者臘鄉夸溪村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里,建檔立卡貧困戶代炳富一大早就趕到地里忙著摘菜、裝車。“沒想到現在房子也建好了,在這個蔬菜基地里打工,每月還能收入2000元左右,簡直就像在做夢一樣。”
代炳富所說的蔬菜基地就是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在者臘鄉建立的文山學院后勤保障基地。*扶貧工作實施以來,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緊緊抓住文山學院掛鉤幫扶者臘鄉的機遇,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和文山學院“智力優勢和萬人集中消費優勢”,圍繞把者臘鄉建成“文山學院后勤保障基地、實習實訓基地、創業就業基地、轉型發展基地”的目標,采取“政府+高校+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由云南中康食品公司牽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文山學院后勤保障基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涉及者臘鄉2個行政村8個村小組679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6戶。主要種植菜心、芥藍、白菜、九條蔥等20余個品種,促進農戶增收1000余萬元。
硯山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蔬菜重點縣之一。蔬菜種植以辣椒和葉菜類為主,2018年全縣種植面積73.7萬畝,產量84.3萬噸,農業產值11.6億元。蔬菜產業形成了一批“營銷加工龍頭企業+生產型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基地”模式,如滇滬扶貧協作的“中康模式”和市場直銷的“松南模式”。
全縣認證“三品一標”蔬菜企業6家(綠色食品企業5家、有機食品企業1家),產品總數33個(綠色產品30個、有機產品3個)。形成了以“中康食品”“云松南”等為代表的蔬菜企業品牌和一批產品品牌,“云松南”牌奶白菜獲得2018年云南省十大名菜。蔬菜主要銷往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銷量16.4萬噸,銷售額5.7億元;辣椒主要銷往四川、湖南等20多個?。ㄖ陛犑?、自治區)以及海底撈、李錦記、康師傅、統一等知名企業,銷量38.1萬噸,銷售額13.7億元,在全省縣(市、區)中排列首位。2018年,蔬菜還出口美國、墨西哥、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出口3.3萬噸,出口額達2.1億元。
2019年,硯山縣成功申報創建蔬菜產業“一縣一業”示范縣。該縣將立足特有的高原特色農業資源和條件,在確保生態良好的基礎上,以保障蔬菜有效供給和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快速增收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民素質,全面提升蔬菜單產、質量、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蔬菜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通過培育高原特色種植產業,緊扣脫貧時限和穩定脫貧要求,硯山縣結合貧困鄉(鎮)、貧困村實際,在繼續發展蔬菜、辣椒、烤煙等產業的基礎上,還積極培育和發展香菇、中藥材等新興產業。
在江那鎮舍木那大花園村,全村共有157戶73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了33戶,全村貧困面大,經濟基礎較差。為了讓貧困群眾能夠盡快致富,駐村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依托大花園村山澗水常年不斷、氣候適宜的獨特優勢,通過與硯山縣利群食用菌栽培專業合作社合作,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方式,帶領農戶抱團發展香菇種植。
2017年1月,硯山縣大花園香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香菇扶貧基地建設項目各項籌備工作就緒,2017年2月,大花園村正式掛牌成立了花園香菇合作社,并開始種植12畝香菇。大花園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
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凱,家中有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家庭負擔沉重。為了照顧家庭,李凱放棄了外出務工的機會,大膽貸款兩萬元,加入了合作社。還到合作社里打起了零工,從香菇開始培植、滅菌、接種,再經過幾個月的發菌過程,直到進入出菇采收季節,李凱像看護嬰兒一樣小心翼翼。香菇大棚里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菌棒,讓人油然而生喜悅之情。李凱給我們算了一筆帳,自己投資兩萬元種植香菇,每個菌棒平均可以采摘1斤半的香菇,按照市場價3.5元每斤,每年采摘四次,*可收入2.6萬元。加上自己在合作社里每月打零工收入2000元左右,一年的總收入就可以達到5萬元左右,高原特色種植真正成為了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到2021年,硯山縣蔬菜種植面積將突破80萬畝,農業產值將達2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將達44億元,加工產值與生產產值比達到2.2:1;新型經營主體蔬菜產量占比40%。培育省級以上蔬菜龍頭企業13家,從事蔬菜種植運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15個;培育“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15個;全縣蔬菜綠色有機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培育云南省10大名品、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總數2個。
經濟林果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搖錢樹”
在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硯山縣維摩鄉的長嶺街村委會,自2008年起將核桃作為村委會11個村小組的*產業“整村推進”。目前核桃種植面積已達到18948畝,成為了鄉鎮*的核桃種植基地,核桃樹變成了“搖錢樹”,日漸成為石漠化山區的“生態銀行”和致富產業。
長嶺街村委會的芹菜塘村小組,今年60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孫崇發幾乎天天都要去自己的16畝核桃地里轉一圈,修剪、翻地、整地忙活一陣,有時甚至什么都不做,看著自己家的核桃樹枝枝丫丫蓄勢待發,長勢好的已經開始掛果,他的心里就熱乎乎的。孫崇發認為,“致富脫貧的產業對我們來說,*能發展的就是核桃了。”在村干部的動員下,孫崇發栽種了16畝核桃樹,掛果后每畝收入1500元,每年光核桃一項就可收入1.9萬元。
長嶺街村委會是傳統的農業村寨,經濟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村委會11個村小組,1188戶525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到了160戶653人。石漠化嚴重成為群眾貧困的根源,在石漠化地區推動扶貧開發,必須同時考慮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的問題。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這場仗,經過多次調研、征求村民意見,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小組干部決定大力引進核桃種植項目,核桃種植簡單,易成活,經濟效益好。
在*脫貧攻堅戰中,硯山縣立足全縣林業資源特色和經濟林果產業發展實際,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開展林果業實用技術成果推廣、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科技扶貧專家選派、鄉土技術專家培養、區域特色產業培育、科技服務平臺構建等生態科技扶貧行動,積極打造生態、產業、智力、信息全方位綠色生態扶貧模式,以生態林業科技助力*扶貧*脫貧。
11月,在硯山縣者臘鄉,千畝連片種植的突尼斯軟籽石榴種植示范基地內一片繁忙,上百名群眾正在給軟籽石榴進行修枝、整形、施肥、除草。該縣抓住經濟林果栽植管理的*時機,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特色產業,打造群眾脫貧增收新亮點。注冊成立于2014年的硯山縣鑫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蔬菜、水果、鮮花育苗、種植、銷售為一體的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中國科協命名的“全國科普示范基地”。2016年以來,該公司緊緊圍繞國家扶貧開發*脫貧攻堅戰略,利用公司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和團隊優勢,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脫貧攻堅行動,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推動了地方特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
針對偏遠山區傳統種植業經濟效益差的實際,硯山縣在推廣實用科技成果過程中,注重各地生態林果產業發展實際,積極引進推廣水果、核桃、花椒等優良品種,推廣應用良種繁育、高接換優、整形修剪等實用科技成果,進一步完善生態林業科技成果推廣體系,推廣了一批能帶動產業發展、助推果農增收的*科技成果,著力解決了制約貧困地區林業產業化發展的技術瓶頸,激發了廣大貧困戶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正在種植基地內給樹苗施肥的者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鐘朝梅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家里流轉了一畝土地給公司進行種植示范,每年租金800元,自己在基地內做零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一個月能賺1800元左右,一年下來就有兩萬多的收入。“多做多得,比以前種玉米要過得好很多,國家對我們很關心,我們也要努力,以后日子就會更好過。”鐘朝梅對脫貧后的生活充滿了憧憬。
目前,硯山縣鑫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吸引了包括11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內的3000余戶農戶種植商品蔬菜和軟籽石榴、百香果等高附加值果蔬,建成蔬菜種植基地6000畝、軟籽石榴種植基地15000畝、“云嶺”百香果3000畝、燕窩果500畝。有1000余戶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公司,年地租收入達340萬余元。有96戶農戶常年在公司自有的2700畝果蔬基地務工,年戶均增收2.8萬元左右,其他農戶年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通過公司帶動種植蔬菜的農戶,每年來自蔬菜種植銷售收入在3000——6000元之間,有效加速了貧困農戶產業就業脫貧步伐,增強了群眾致富信心。
通過牢固樹立資源優勢在生態,發展后勁也在生態的綠色發展理念,硯山縣積極推進經濟林果產業轉型升級,不斷釋放和放大生態效應,初步構建起一個環境優美、產業發展、城鄉和諧的立體式生態產業體系,走上了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發展新路徑。
優質畜牧業發展托起貧困群眾“致富夢”
硯山縣維摩鄉長嶺街村委會三尖山村是全縣石漠化*嚴重的村子,“貧窮”、“落后”成為了外界對三尖山村的*印象。隨著國家石漠化治理和*扶貧相關政策的推進和落實,一場齊心協力脫貧攻堅的新景象正在三尖山村展現。
在三尖山村民小組山坡上,午后的陽光有些刺眼,聶應菊家的黑山羊正在覓食。今年45歲的聶應菊是長嶺街村遠近聞名的女能人,2015年,由她牽頭成立的應菊山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幾年靠在核桃地里種草養殖黑山羊,不但供孩子讀完了大學,還在縣城買了房。在2016年的“村兩委”換屆中,她當選為長嶺街村委會主任。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員165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7戶,養殖山羊共4600多只。
在三尖山村,村民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傳統種植玉米、辣椒等農作物。但由于石漠化嚴重,栽種傳統作物的收成不好,效益低下,許多村民都選擇了外出務工。聶應菊不信邪,硬是在石漠地里折騰出了名堂。通過栽種牧草保住了水,滿山跑的羊兒產生的羊糞,育肥了套種的核桃樹,石漠地里出現了生態循環經濟,走出了一條優質畜牧業發展和*扶貧“雙推進”的道路,開創了石漠化地區生態脫貧的新局面。
黑山羊養殖“錢景”廣闊,在省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下,三尖山經濟探索通過林草復合種植發展養殖業。讓聶應菊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如今三尖山村正穩步向前發展,貧困戶們都嘗到了發展優質畜牧業的“甜頭”,自己作為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看著村民們不斷擴大養殖規模,三尖山村摘掉“窮帽”,人人爭當致富榜樣,自己就非常高興。
硯山縣針對傳統畜牧養殖產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后勁不足的實際,在發展優質畜牧業上不斷探索。通過大力推廣特色養殖,積極邀請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才進行技能培訓,特別是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一對一講授、宣傳,增強了發展畜牧養殖脫貧致富的信心,幫助貧困村養殖戶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發展大道,切實加快了硯山縣的脫貧步伐,為決戰決勝全縣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硯山縣稼依鎮的同心養殖場,一大早太陽剛剛露頭,養殖場內就一片忙碌景象,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正揮著小鞭子,把上百頭肉牛往運輸車輛上趕。和牛脖子上“叮鈴鈴”的鈴鐺聲一樣動聽的,還有貧困戶們爽朗的笑聲。建檔立卡貧困戶賽王富牽著牛走在*前頭,他每月在馬紹國創辦的同心養殖場內管理牛場能掙2500元工資,還學到了養牛的技術。硯山縣在大力扶持肉牛養殖這一特色產業的同時,推行“合作社+貧困戶”脫貧幫扶模式,改善了貧困戶的生活,重燃了他們的脫貧斗志。
稼依鎮同心養殖場始建于2010年,早在同心養殖合作社成立之前,這里的村民就有著養牛的習慣,但大都是一家一戶的粗放飼養,養殖的數量少、成本高、效益低。2012年,硯山縣同心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現有存欄肉牛300頭,2016年銷售肉牛1.5萬頭,發展合作社社員161戶,吸納了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社員。
2014年,*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稼依鎮政府根據當地的資源特色、產業基礎和致貧原因,希望貧困戶通過發展養牛來擺脫貧困。然而,問題接踵而來,缺少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少養牛受損的貧困戶心里打起了鼓。怎樣盡快讓群眾依靠自己熟悉的養牛來脫貧致富這個問題也急壞了扶貧干部。
通過與社員不斷的溝通做工作,*后研究制定出了“合作社+貧困戶”脫貧幫扶模式。賽王富由于兒子出車禍,媳婦長年生病生活不能自理,2015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同心養殖專業合作社管理牛場后,賽王富每月不僅能領到2500元的工資,年底還有獎勵??粗馀?長得比*壯,學到的知識*比*多,賽王富對養牛更有信心了,“合作社規模養殖和自己散養差別太大了!我以后也想辦個養殖場。”
硯山縣在發展優質畜牧業中進一步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持續、可借鑒的產業扶貧模式,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工作落實。大力推廣“龍頭企業+政府+合作社+貧困戶+保險+金融”多要素幫扶、引導貧困戶與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多方共贏。
“要脫貧還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發展農村地區優勢產業,創造新的增收點,增強“造血”能力,才能摘“窮帽”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問題。目前,硯山縣計劃通過三年時間深入實施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對貧困行政村、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種植養殖業發展,大力實施“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培育,實現有條件的貧困行政村有1個以上特色優勢產業,有條件的貧困戶至少參與1個增收項目,規模年均增長10%以上。建立健全產業到村到戶到人的*幫扶機制,因村施策,因戶施法,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既有產業基礎,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力度,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業規劃覆蓋全部貧困村和貧困戶,實現每個建檔立卡貧困鄉有支柱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項目。到2020年,實現每個貧困戶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確保扶貧產業在貧困村落地生根,成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有力保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